東華理工大學2021年專業介紹
地球科學學院
一、基本情況
地球科學學院創建于1956年,是東華理工大學歷史最悠久、優勢最明顯、特色最鮮明的學院之一。下設基礎地質教學部、地質系、城鄉規劃系、采礦工程系、旅游地學系5個教學系部;擁有資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學、采礦工程、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旅游地學與規劃工程、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7個本科專業,其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特色專業與國防重點建設專業;地球化學專業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國防重點專業和江西省特色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為江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點。
學院擁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擁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學、地理學、公共管理、城鄉規劃、資源與環境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學院已建立完整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多層次辦學體系。學院目前在校本科生924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82人。
二、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71人,專職教師146人。擁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為骨干,博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其中博士151人,教授24人、副教授30人;擁有省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0人,省級中青年骨干教師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人,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3人,,青年井岡學者6人;多人擔任國際學術組織主席、委員和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副主編、編委。擁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江西省教學團隊和“核資源勘查與方法研究”江西省優勢科技創新團隊等。
三、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
學院堅持“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學院所擁有的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學習和科研環境。學院實驗教學中心設有基礎地質、構造地質、礦床地質、遙感地質、巖礦鑒定、土地規劃與評價、采礦工程等教學實驗室,實驗教學體系完善。先后建成了浙江杭州、浙江江山、江西相山、江西龍虎山、江西廬山、江西贛州、廣東丹霞山、湖南郴州等17個野外專業教學實習基地,建立了江西相山火山巖型鈾礦、內蒙鄂爾多斯砂巖型鈾礦“產-學-研-用”實習基地。
近年來,學院不斷加強教育教學改革,鼓勵教師聯系自身專業申報教學改革項目,同時舉辦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大力促進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技能的提升。學院近年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青年教師獲全國大學專業課程教學比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首屆江西省高校教室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1項;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獲批省級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和“十四五”規劃課題各1項,省級重點教改項目6項;4門課程獲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課程獲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5門課程防疫期間省級線上教學優質課程。本科生7人次榮獲團中央授予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和江西省授予的“大學生自強之星”、“江西省最美大學生”、“江西省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教師1人次于2020年獲江西省“最美輔導員”稱號。
學院把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之一。學生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和課外科技活動中參加科研工作的人數占85%以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比例達100%,在全國“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數學建模、全國地質技能競賽、城鄉規劃和采礦工程實踐作品大賽、英語競賽等活動中屢獲佳績。
近年來,東華理工大學畢業生考研平均錄取率在30%以上,連續多年位居全校前列。各屆畢業生已在國防科技、國土資源、水利水電、石油冶金、城建規劃、環境保護、核電產業及高校院所等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成為管理和技術骨干,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四、科學研究與國際交流
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學科與專業優勢,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和完成國際原子能機構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優秀青年基金、重點基金、聯合(重點)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等)、國防科技工業項目、國土資源部科技項目、教育部重點科技項目等科研項目300多項。在鈾(多金屬)成礦理論、成礦規律與找礦潛力、資源勘查開發與綜合利用、高放廢物地質處置、丹霞地貌與旅游開發、遙感與信息系統及應用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近5年,東華理工大學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2項,同時獲得了國家地調項目、國防基礎研究等重大項目的支持,科研到賬經費15000多萬元。科研成果獲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和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類成果一等獎1項等。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4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近210多篇,出版專著23部。
學院注重對外學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近5年,東華理工大學選派了50多名骨干教師赴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日本、捷克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和培訓,邀請國內外地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組織學院研究生導師、博士開展系列學術講座100余場;同時,積極組織與參加學術會議,主(承)辦國際與國內外學術會議20余次,包括“第八屆成礦理與找礦方法學術研討會”、“第五屆全國礦田構造與深部預測學術研討會”、“第十屆中國國際地球電磁學術討論會”、“全國放射性勘查計量與測量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anium Geology”等。在重要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10余人次,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200余人次。
五.專業介紹
1.地質類
地質類專業包含資源勘查工程、旅游地學與規劃工程兩個方向。
資源勘查工程【第一批次(重點)本科招生】
辦學歷史: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前身是創建于1956年的放射性地質普查與勘探專業,1998年更名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是全國最具特色的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之一,該專業先后被列入國家管理專業、國防重點專業、江西省品牌專業;2008年獲國家級特色專業,2012年獲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018年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認證,2020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特色優勢:本專業擁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江西省教學團隊和“核資源勘查與方法研究”江西省優勢科技創新團隊,東華理工大學“基礎地質學課程群”教學團隊。
本專業瞄準國家核軍工與核電發展戰略需求,聚焦鈾資源勘查與開發,在鈾成礦理論與找礦預測、鈾資源勘查開發等領域特色鮮明,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響的學術成果。近5年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出版的《鈾資源地質學》《鈾資源勘查學》《鈾資源技術經濟學》等成為領域內經典教材,形成了完備的鈾資源勘查教學與科研體系,已培養了核地礦系統60%以上的技術和管理骨干,并為IAEA成員國培訓鈾礦地質高級人才800余名,被譽為“中國核地學人才搖籃”“世界原子能事業的寶貴財富”。
就業前景:學生具備運用現代地質理論和先進科技手段的地質資源調查與勘探的能力,能成長為獲得工程基本訓練的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數字化勘查工作的發展趨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畢業生主要在國家及各省市國土資源政府部門、地勘部門、大型礦業公司、煤田等從事礦產資源管理、鈾礦資源的勘查與評價以及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等方面的工作,近5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0%以上,讀研率在35%以上。
旅游地學與規劃工程【第一批次(重點)本科招生】
辦學歷史:旅游地學與規劃工程專業是近年來根據社會需求,將“地學+旅游管理+規劃設計”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后創建的新工科專業。2017年依托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開始招收本方向本科生,2019年申報為旅游地學與規劃工程專業,通過教育部審批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專業代碼081405T,授予工學學士學位。2020年在全國首次招收本科生。
特色優勢: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教師年齡、職稱、學歷與學位結構合理。擁有江西省教學名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一批骨干教師等。建立了一批以龍虎山、廬山、梅嶺、丹霞山、杭州、江山、九華山等為代表的旅游地學實習基地,開展系列教學工作和研究。建立了系列與旅游地學相關的研究平臺,如地貌景觀與旅游開發研究所、旅游規劃研究室、東華理工大學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質學會旅游地學專業委員會等。專業團隊努力服務地方經濟,協助龍虎山—龜峰等地質遺跡申報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就業前景:本專業既保留了地質學、地理學和旅游管理學的相關基礎課程,又突出旅游地學特色,強調旅游地學資源的調查、評價、開發與管理。培養具有扎實的地學(包括地質學和地理學)、旅游管理和規劃設計基礎,具備全面的基礎知識儲備和較高的科學素養,具有從事基礎地學研究、地質遺跡開發與保護、地學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地質公園規劃與開發、旅游策劃、景區規劃設計、旅游管理等工作能力的綜合性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可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從事地質學、地理學、旅游管理和旅游地學等教學與科研工作,還能在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國土資源部門、旅游局等從事旅游地學資源調查、分析、評價、開發以及旅游策劃、旅游管理以及導游等相關工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景區旅游開發和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等。
2.地質學類
地質學類包含地球化學、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兩個方向。
地球化學【第一批次(重點)本科招生】
辦學歷史:本專業創辦于1958年,前身是為服務新中國鈾礦地質勘探而設立的巖石礦物專業,2004年更名為地球化學專業。2008年獲評江西省特色專業,2020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國家國防重點專業。
特色優勢:本專業擁有 “環境地球化學”江西省重點實驗室、“核資源勘查與方法研究”江西省優勢科技創新團隊,東華理工大學“地球化學課程群”教學團隊。本專業主要聚焦于礦產(尤其是鈾礦地質方面)的尋找、開發與評價及環境科學方面,在鈾礦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等領域特色鮮明,取得了一批有特色的、有影響的學術成果。《礦物巖石》等4門課程先后被評為江西省精品課程,《鉆石性質虛擬仿真實驗》被評為江西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已建成包括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室、環境地球化學實驗室、勘查地球化學實驗室、江山環境地球化學實習基地、相山鈾礦地質實習基地等相對完備的學生實習場所,形成了相對完備的教學與科研體系。2004年以來,累積為核地礦系統培養了近500名地球化學方面的專業人才及技術骨干。
就業前景:以鈾礦地球化學為核心的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是本專業的特色。本專業培養具備從事礦床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方法研發等相關領域的生產、科研、教學和管理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并獲得工程基本訓練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畢業生主要就職于國防科技、核電產業、國土資源、石油冶金、環境保護等系統的企、事業單位。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第一批次(重點)本科招生】
辦學歷史: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依托學院(核)地學特色與大數據、信息化科學有機融合的新興學科專業之一,其前身是2002年創建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特色優勢:本專業以地球系統科學、空間信息科學(遙感、地理信息)、計算機科學(三維可視化和大數據)的交叉為特色,通過地球科學、地球物理探測、遙感、三維可視化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獲取有關固體地球的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挖掘技術和數據可視化技術等開展地學海量數據分析、融合與時空建模等,以揭示和探索地理空間對象復雜特征和地球系統發生、發展及其演化規律,解決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國土空間規劃與開發、地球深部結構與深部資源等關鍵領域的重大基礎問題,從而服務人類的生存發展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就業前景: 本專業培養具備地球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較強的三維地質建模和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應用能力。畢業生在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國土空間規劃與開發、深部地質與資源探測、地質災害監測與預防等領域的地勘單位、科研院所從事生產和科研工作。
3.城鄉規劃【第一批次(重點)本科招生】
辦學歷史:城鄉規劃專業前身是創建于2004年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城市規劃方向),2014年開始一本招生,學制五年。2017年獲城鄉規劃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特色優勢:本專業擁有一支實力雄厚,年齡、職稱、學歷與學位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擁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注冊城市規劃師2人。擁有江西省數字國土重點實驗室、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等科研平臺,設有杭州、南昌、撫州、廬山、江山等綜合實踐基地,與眾多規劃設計院、建筑設計院、景觀設計公司、房地產策劃、土地估價單位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近5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城市體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眾多地方委托項目。
就業前景:本專業培養具備城鄉規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城鄉規劃師的基本技能,能勝任國土空間規劃、村鎮規劃、旅游規劃、風景園林規劃、道路交通規劃、土地規劃等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學以及投資與開發等工作的復合型城鄉規劃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可在自然資源局、城建、城市管理等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從事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并能參與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房地產開發、項目策劃與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工作。
4.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旅游地學方向)【第一批次(重點)本科招生】
辦學歷史: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源于東華理工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該專業200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11年獲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2年根據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將其調整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個專業。根據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2017年在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招收旅游地學方向本科生。2019年獲批江西省一流本科專業。
特色優勢: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年齡、職稱、學歷與學位結構合理。擁有江西省教學名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等。組建了東華理工大學“地理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科技創新團隊。擁有流域生態與地理環境監測重點實驗室、地質博物館等平臺,具有自然保護地規劃研究院、國土規劃設計研究院、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質學會旅游地學專業委員會等研究機構,在江西龍虎山、廬山、廣東丹霞山、浙江江山、安徽九華山等世界地質公園合作建設野外實習基地。
就業前景:本專業在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等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部分旅游地學特色課程。培養具有扎實地理學基礎知識和較高科學素養,并具有從事基礎地學研究、生態修復、環境評價等工作能力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畢業生可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從事地理學、生態學等教學與科研工作,還能在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國土資源部門、地礦部門、旅游局等從事資源調查、分析、評價、開發以及生態修復、環境分析等相關工作。近年來學生考研錄取率達40%,考入香港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福州大學、南昌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