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系(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2021年招生專業介紹)
文法系
應用心理學
四年制本科,于2002年設置,2006年獲學士學位授予權。本專業旨在培養在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指導下,掌握心理學實驗、心理測量與統計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基本技術,掌握人力資源測評與管理的技能,能在學校、公司、企業、公安、社區等部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與咨詢、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主要專業課程有: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臨床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心理科學研究方法。
優勢特色:一是有一流的學科和平臺支撐:專業所依托的湖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和博士后流動站,有省級重點實驗室;二是師資力量強:該專業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23人)90%,其中教授8人,人數位列全省本專業第一。科研產出豐厚,近三年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70余篇,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40余項;三是人才培養質量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本專業的兩個優勢方向,培養的畢業生廣泛服務于湖南省乃至全國各地。
改革創新:以“四個回歸”為基本遵循,以追求卓越為價值引領,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根據時代對專業人才需求,不斷研究探索專業改革。(1)以社會需要為導向,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瞄準國家戰略需求。(…)總書記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必須呼應新時代需要。(2)推進通識教育改革,以“拓寬基礎課、優化專業課、增設選修課、加強實踐課”的建設思路,開展課程建設與改革。構建和完善課程結構體系,打通學院共同基礎課,加強基礎課程建設。(3)開展課堂教學革命,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積極推進優質教材的選編,鼓勵教師主編、參編優質教材。堅持“教學為先、學生為本、質量為重”思路,充分考慮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因材施教。利用慕課、智慧樹、超星等網絡課程資源服務教學,拓展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將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健全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長效機制,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科研項目,更新和補充專業教學內容,實現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4)加強協同育人,充分利用平臺優勢,強化實踐教學改革。以中學、公安、監獄及心理咨詢公司等單位作為校外教育實踐基地,依靠湖南師范大學認知與人類行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基礎心理學虛擬仿真實驗室,協同育人。加強心理咨詢與輔導實踐、精神病醫院見習,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不斷強化實踐教學。(5)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社會心理應用和健康教育改革做出示范引領。對接“健康中國”戰略,樹立“健康第一”理念,建設健康校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利用專業優勢,積極探索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社區心理咨詢與輔導進行指導的機制和方法。
漢語言文學
四年制本科,于2001年設置,2005年獲學士學位授予權。本專業以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基礎好、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使學生成為具有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中等學校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或在其他相關部門工作的應用型中文人才。學生主要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教育及教學研究的基本訓練,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教師職業素養,從而具備從事本專業教學及其他工作的能力。主要專業課程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寫作學,語文教學法。
本專業依托的湖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目前綜合實力省內第一,國內名列前茅。它源自1938年成立的國立師范學院國文系。1995年獲批教育部中文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全國僅有23家;2010年入選教育部、財政部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9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點。
平臺優異,特色鮮明。擁有中文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辦有《古漢語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種 CSSCI期刊,擁有“漢字與辭書研究所”“湖湘語文教育研究中心”等10個研究機構。名師輩出,底蘊深厚。著名學者錢基博、楊樹達、駱鴻凱、馬宗霍、馬積高、周秉鈞、宋祚胤、李維琦等先生曾在此執教。目前擁有“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唐賢清、湯素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鄭賢章、青年長江學者呂雙偉等國家高層次人才。
多維并重,全面育人。通過“讀—說—寫—研”與“課堂—社團—競賽—講座—辦刊”等形式,全面提升學生專業核心素養,培育復合型中文拔尖人才。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擁有十余家享譽省內外的優秀學生社團,努力打造古典詩詞背誦大賽、語言藝術大賽、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有影響力的學生活動品牌,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
課程一流,人才輩出。在原有13門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近兩年新建“唐宋詩詞與傳統文化”、“中國女性文化”、“演講與口才”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門。學生發展成效突出,畢業生中人才濟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讓我們一起徜徉在美麗、浪漫的漢語言文學海洋之中,詩意生活,快樂奮斗,成為自足幸福的中文人!
法學
四年制本科,于2002年設置,2006年獲學士學位授予權。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基礎,系統掌握法律知識和綜合知識,熟悉法律爭端解決辦法適合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法學專業畢業生能夠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具備剛正不阿的品格,系統地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和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熟知并善于運用我國法律法規,接受比較系統連貫的專業技能訓練,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法學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能熟練地運用基本資料查詢與文獻檢索方法,形成嚴謹明辨的法律思維模式,擁有良好的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熟悉計算機操作。主要專業課程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公法學、國際經濟法學、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學、商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經濟法學、勞動社會與保障法學、知識產權法。
本專業依托的湖南師范大學法學專業創立于1993年,1996年正式獲批本科專業,2008年獲批湖南省特色專業,2011年入選湖南省“法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5年在項目審核驗收中被評為優秀,2012年獲批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2013年獲批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以及湖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2019年獲評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現共有專任教師6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7人。擁有國務院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江學者等知名學者。學院堅持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和德法兼修的培養理念,將現代法學教育理念和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專業教育,著力培養有公正情懷、法學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高的應用型、復合型法治人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第4輪學科評估中培養過程質量位居全國第14位;2019年在湖南省法學專業綜合評價獲第一名。
法學專業近年來堅持“以本為本”,全面落實“四個回歸”,采取有力措施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事業接班人,并取得一定成效。明確專業定位,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德法兼修的培養理念,吸納50余位實務部門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加大選修課與實踐課的比例,構建了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一體養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先進教學理念,建設一流課程資源。積極推進課程體系建設,優化教學資源。蔣新苗主持的《國際私法》入選國家精品課程與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在愛課程網上學習人數達2.2萬人,排在同類課程之首。2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課程入選省級一流課程,6門課程入選校級精品課程,已建成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體系。主編4部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國家精品課程教材,國家級教材數量在同類法學院名列前茅。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廣研討式教學與高水平競賽。推廣基于案例的研討式教學,制定了法學研討式教學標準化流程。已有8門課程全面采用研討式教學,出版4部研討課教材。建立學生競賽資助與訓練機制,首創面向全國的“漾翅杯”法律實踐能力大賽。推進全過程學業評價,課堂研討、課前課后作業計入平時成績,10余門課程實行非標準答案考試。藉由導師制和項目制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2014年起組建8個卓越法律人才實驗班,全面鋪開班導師制度,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開設項目制課程,將導師的科研項目向本科生開放,訓練學生創新能力與寫作能力。借力實務部門優質資源,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深度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與20余家法律實務部門簽訂“共同建設實習基地協議”;以“雙千計劃”為依托,深度融合校內外優質實踐教學資源;江灣集團捐資1000萬元建設“湖南師范大學江灣法治與公共政策研究院”為人才培養提供了產學研一體化平臺;5家律所等單位在本專業設立獎學金,支持鼓勵優秀人才成長。
本專業近年立德樹人成效顯著,數位教師獲得“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全國杰出資深法學家”“湖南省優秀教師”、學校“十佳立德樹人”標兵等榮譽稱號,3位老師獲得“湖南師范大學三育人先進個人”,學工辦獲得“三育人先進集體”“十佳立德樹人服務集體”;教改成果獲得陳寶生部長肯定性批示。4位青年教師獲得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并榮獲“省級教學能手”稱號。
今后法學專業將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培養高素質法律職業人才和創新拔尖人才,對接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戰略,形成一流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專業思政理念,全面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樹立大文科意識,培養法律與外語、經管、醫學、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具有人文情懷的法科人才;推進課堂教學革命,打造系列“金課”,擴大項目制課程數量,全面淘汰“水課”;改革課程考核辦法,推行考試制度改革,改過往一次考試定成績為全過程考試定成績;推進教育國際化合作,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在師生互派和人才聯合培養上開展深度合作;完善卓越人才培養班的讀書、閱讀和科研能力提升標準與制度,全面提升法科人才培養質量。引入先進教育理念,構建一流課程與教材體系。依托國家一流課程建設計劃,打造三到五門線上線下精品課程;把握國家精品教材建設機遇,構建國家、省級和校級三級規劃教材體系;以學生為本,借力各類學科競賽與創新項目,激發學生潛能和學習興趣。塑造適應協同育人需要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完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激勵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形成一支由各級各類人才榮譽稱號教師構成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加大優質教學實踐教學資源引入,建立一支30人左右的穩定的國內外實踐部門兼職教師隊伍;健全師德考核制度,樹立師德典范;加強基層教研組織和教學團隊建設,推行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工程。強化教學改革研究,成功申報國家級教研教改項目和教學成果獎。構建運行有效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健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畢業論文、實習實訓等各教育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質量標準實施與督察;修訂完善《教研工作實施辦法》、《教師教學聽課制度暫行規定》與《教學督導辦法》等制度;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在法學專業設立多種有一定激勵力度的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項,以先進典范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英語
四年制本科,于2002年設置,2006年獲學士學位授予權。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厚實的英語語言文學知識和必要的相關專業知識,并熟練掌握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應用型、復合型英語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有:基礎英語、英語閱讀、英語視聽說、高級視聽說、交際英語口語、英語演講與辯論、基礎英語寫作、高級英語寫作、英漢/漢英筆譯、英漢/漢英口譯、英語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英美文學史、英漢語言對比、語言導論、英語文學導論、西方文明史、學校教育學、心理學、英語課程與教學論、英語教學案例分析、第二語言習得、教育實習、第二外語(德語、日語)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