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參與共建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
12月7日,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在成都成立。劉寶珺、多吉、王成善、侯增謙等院士出席會議。成立大會上,校長龔灝代表學校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簽訂了共建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的合作協議。據悉,該中心將圍繞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發展,尋找新的油氣資源后備基地,破解西南地區重大資源環境和地球系統科學問題等地學信息需求,用科技創新解決區域重大資源環境問題與地球系統科學問題。
《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提出,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是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為依托的科研協同創新機構,是聚焦西南地區重大需求、發揮地區優勢、整合創新資源,破解關鍵地質科技問題的平臺,是建設國家地質科技創新體系、培育地質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的重要基地,是促進國際地學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將實施青藏高原地學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家重大研發計劃,開展山地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快速防治、成渝城市群地下空間探測與安全利用理論、沉積地質與油氣成藏理論及勘查開發、青藏高原及三江造山帶演化與資源環境效應、稀土等重要礦產資源綜合評價及高效利用等5大領域研究。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鐘自然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宏葆為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揭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高平宣讀了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區域地質科技創新中心的批復。
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鐘自然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宏葆為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揭牌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分別與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西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簽訂了共建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合作協議。
校長龔灝代表學校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簽訂共建協議
根據協議內容,成都理工大學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將以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青藏高原國際地學研究中心、青藏高原地學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為主要合作平臺,主要開展在青藏高原特提斯地表演化的動力學過程、環境效應和地質災害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一是開展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殼穩定性評價。共同研究青藏高原活動斷裂與地震地質災害,揭示地震活動規律、地震地質災害及發育機理,綜合評價重點地區地殼穩定性,為地震及地質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二是開展重大地震地質災害鏈成災機制與快速評估技術研究。以青藏高原東部龍門山斷裂帶、鮮水河斷裂帶和安寧河斷裂帶等重要活動構造帶為重點研究地區,結合近年來發生的爐霍地震、疊溪地震、汶川地震、蘆山地震、魯甸地震、九寨溝地震等地震事件,研究對地震地質災害的早期識別、快速評估和科學預測。三是開展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理論與技術研究。基于川藏鐵路沿線重要城鎮分布區,研究高寒凍土區水文地質結構與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主要采礦區的采礦活動影響下地下水環境風險評估。發展礦區含水層保護理論與風險控制和修復技術方法。四是針對青藏高原主要城鎮地區、生態屏障區和水源涵養區,開展植被與土地利用、水文與氣候變化規律以及人類活動作用下的生態環境綜合響應等方面的研究。
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成都市人民政府、天府新區管委會有關部門,四川、云南、貴州、重慶、西藏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有關地勘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和直屬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主要負責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