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iGEM團隊第四次奪金并獲單項Best提名
華中農業大學IGEM團隊赴美參賽并再次奪金,首獲最佳新基礎元件獎提名
美國東部當地時間11月13日下午2點,2017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簡稱iGEM)在波士頓海因斯會議中心落下帷幕。華中農業大學iGEM團隊從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等全球高校的310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獎。這是華中農業大學第四次獲得金獎,并首次獲得該賽事最佳新基礎元件獎(Best New Basic Part)提名,該提名獎由近100支本科生隊伍參加角逐,最終8支隊伍獲得提名。
今年華中農業大學iGEM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計算機控制的細胞周期同步器”(synchronizer-4C, computer-controlled cell cycles)項目。控制細胞周期同步化在很多領域都有重要意義,傳統的同步化方法有許多不足,如使用化學誘導法會對細胞生理狀態產生副作用,物理篩選法無法在長時間維持同步化。本項目利用計算機控制細胞周期同步化,設計出一種基于光控CRISPR回路的細胞周期同步器。在實驗中通過CRISPR/dCas9靶向基因復制起始位點oriC來抑制復制起始,從而實現同步化;另外在計算機的控制下,以光照的模式對細胞周期進行調節。該方法相對于傳統生物學方法有著操作便捷、可控性強的優勢,并且可為生物學研究領域提供一種有用的基礎研究工具。
2017年iGEM團隊由來自生科院、信息學院、工學院、動科動醫學院、文法學院、水產學院和植科院等近30名本科生組成。他們在為期一年的備戰期內,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難,自主設計完成了生物學實驗、數學建模工作,并且協辦了中國區iGEM交流會。團隊成員在暑假期間放棄休息,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創新實驗室夜以繼日地開展工作,每天平均工作時間超過16小時,累了就趴在實驗臺上休息一會兒,醒后繼續工作。8月初,部分實驗遇到瓶頸,在反復驗證無法實現預期結果的情況下,隊員們不斷修改完善實驗方案,終于在10月初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隊員們來不及歇一口氣,又緊鑼密鼓地開始網頁制作、WiKi上傳、海報設計和現場展示準備等工作。在10月底的沖刺階段,他們全天候投入工作,尤其是在WiKi凍結之前,成員們近48小時沒有合眼。波士頓比賽期間,馬彬廣教授克服時差困難,連續3天指導學生工作到凌晨五點。留守國內的團隊成員們時刻關注比賽動態,及時提供各項素材支持,為團隊加油助力。
iGEM比賽分為海報展示和現場展示兩個部分。在海報展示環節,團隊成員從容自信地向來自多個國家的100余名裁判介紹項目,并與其他參賽隊伍交流,互換紀念品。現場展示環節,隊員們用英文流利地介紹項目背景、干實驗、濕實驗和社會實踐等方面,準確地回答裁判提問,充分展示了華農學子嚴謹的工作態度、高質量的工作成果和大方得體的形象。
比賽之后,團隊成員李海盟說:“通過iGEM比賽,鍛煉了我的實驗操作能力,增長了許多見識,特別是提升了我的團隊合作和組織協調能力,希望以后有更多同學能夠參與到這項特別有趣的比賽中來。”
生科院負責人介紹說,這項國際賽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今年iGEM團隊指導教師包括馬彬廣、彭東海、張紅雨等老師。在本項目實施過程中,王學路、孫明、何進、曹罡、李琳、方紅、張翠娥、熊景維、余曉燕、陳浩、陳正軍等不同學科的老師提供了耐心細致的指導。本項目獲得教務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學生工作部、校團委等多部門的大力支持。
背景介紹: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英文全稱為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由麻省理工學院于2003年創辦,2005年發展成為國際性學術競賽,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國際性學術競賽。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研究領域,每年大賽參賽隊伍的相關研究成果都受到《科學》、《自然》、《科學美國人》、《經濟學人》 等期刊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受到BBC等傳統媒體的關注和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