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專業方向簡介
專業背景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以先進制造和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深度融合為特征的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發展智能制造既是未來制造業的趨勢和核心,也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根本途徑,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據工信部研判預測,未來五到十年,我國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缺口數量將達到370 萬以上;尤其是在數字工廠、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重點領域,迫切需要具有大工程觀、創新探索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系統級、創新型工程領軍人才。依托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智能制造專業方向,就是對這種戰略需求的積極回應和探索實踐。
培養目標
本專業致力于培養具有“一等品行”和以“精勤、敦篤、果毅、忠恕”為核心的人格價值觀,具備較強的工程社會觀、工程系統觀、工程倫理觀和國際視野,掌握寬厚的科學和工程基礎理論,以及扎實的智能設計、智能生產及智能運維等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專門知識,能在未來智能制造及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生產管理等工作崗位上,綜合乃至創新性地運用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前沿技術,具備不拘一格探索未來、有效解決復雜問題、不斷自我革新成長等領軍人才素養的創新型、拔尖型工程科技人才。
培養特色
本專業方向依托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按照“未來科技牽引、學科交叉支撐、教研融合驅動、開放探究教學”建設理念,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學生學習產出導向,貫通本研培養過程,基于前沿性、高階性的課程體系特別是創新型、系列化的項目課程,以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為著力點,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推行項目牽引下的自主式、探究式、團隊式、個性化教學方法。
專業將打破傳統的以單一學科為依托的建設模式,在未來技術學院的體制框架下,充分利用和共享校內外優質教學科研資源,致力于實現多學科交叉和協同支撐下的教研融合、產教融合。專業培養方案充分考慮未來智能制造人才基本知識和核心能力需求,既涵蓋機械、自動化等專業核心知識,又深度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并通過7級項目課程,為學生創新創業夯實基礎。依托 “虛實結合”智能制造創新實踐平臺,可實現異地、遠程交互教學,通過引入數字孿生、云數控、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豐富、深化智能制造教學情境和內涵,為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本專業方向堅持拔尖人才培養定位,實施學生動態進出的管理機制。尊重并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實施彈性學制,為學生創新創業留足空間。
師資隊伍
本專業方向遴選建設了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師資隊伍,為拔尖人才培養提供堅實保障。由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陳雪峰教授和國家級人才梅雪松教授擔任負責人,延聘中國工程院盧秉恒、蔣莊德院士擔任建設顧問。除機械工程學科的師資之外,還聘請了來自數學、物理、自動化、計算機等學科方向的優秀教師承擔相關課程教學任務。校內教師隊伍中共有973科學家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人才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騰飛人才計劃”特聘教授8人,薈萃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專業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聘請華為公司諾亞決策推理實驗室專家十余人承擔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云計算與5G通訊等相關課程的建設咨詢和授課工作,將建成穩定的一流雙師型教學隊伍。
合作平臺/就業去向
作為本專業方向主要支撐的機械工程學科,建有國內首個“工業4.0”大學版平臺,擁有智能制造創新中心、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同時擁有貫通基礎和專業的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并已在三個校區初步建成“虛實結合”智能制造綜合實踐平臺。下一步將按照“智能場景驅動、項目模塊規劃;充分利用現有、共享支撐未來”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優化、提升現有平臺,為各級項目課程的實施提供更有力的條件支撐。同時,將在已有的東莞松山湖機器人創新基地、蘇州吳江智能制造企業群等校外合作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校外產教融合資源。目前已與美暢制造和全球領先的單晶硅光伏產品制造商隆基光伏等骨干行業企業達成初步協議,相關合作平臺建設正在積極推進。
作為制造業核心和西安交大優勢學科的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素以競爭力強,深造比例高、發展后勁足而聞名,近五屆畢業生中約11.6%供職于世界500強企業。隨著未來智能制造新業態的出現,智能制造相關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必將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本專業方向畢業生不論是繼續深造還是投身產業發展,都將擁有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職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