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本科教育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簡介
【辦學歷史】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歷史悠久,可追溯到1940年中正大學的土壤學和農業化學學科,1997年由原土化系、環保系和土管系合并而成。現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127人,本科生1759人。學院設黨委行政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教學管理辦公室和資料室等部門,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農業水利工程、土地資源管理和旅游管理5個教學單位,以及江西省鄱陽湖流域農業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南昌市景觀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江西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資源環境遙感與信息實驗室、江西農業大學土地科學研究所和江西農業大學鄉村旅游研究中心7個教學與科研平臺。
【師資條件】截止2018年10月,學院教職工90人,專任教師6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導師6人,博士49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2人、江西省優秀教師1人、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6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5人,國家旅游局旅游業青年專家1人。外聘客座教授8人。
【學科結構】學院擁有農學、工學、理學和管理學四個學科門類。現有7個本科專業:土地資源管理、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農業水利工程和農業資源與環境。擁有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環境科學、土地資源管理、農業資源利用和旅游管理學術碩士學位和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學位。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省品牌專業。
【科研成果】近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973”子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省部級及市廳級各類課題318項,發表論文346篇,出版著作16部,獲國家級、省部級等科技獎勵23項,獲專利8項,其中一批批科技成果在社會上廣泛應用,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學生風采】學院以學生社團為載體,積極推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豐富大學生課外生活和實踐經驗。學院有“綠源協會”、“愛心社”、“外文學社”、“荊藜文學社”、“思源社”、“旅游協會”、“梅嶺棋社”、“職業發展協會”8個學生社團,各社團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科技競賽活動,在中央及省部級各大媒體上均有宣傳報道,并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表彰。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專業特色】培養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人才,要求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以及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技能,還要掌握土地調查、土地評估、土地利用規劃、土地信息系統應用及土地整治技術。
【師資條件】專業教師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11人、碩士2人;江西省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2人,江西省教學名師2人,江西省骨干教師2人,江西農業大學優秀教師2人。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測量、制圖等基本技能。
【核心課程】土地資源學、土地規劃學、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航測與遙感。
【主要課程】土地資源學、土地規劃學、土地經濟學、建筑工程概預算、地籍管理、建設用地管理、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航測與遙感、測量與地籍測量、城鎮規劃、土地法規、房地產會計、房地產經營管理等。
【學制年限】四年,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考研升學】近三年(2016-2018)升學率分別為31.30%,35.94%,35.16%。近三年畢業生297人。
【就業去向】近三年(2016-2018)就業率分別為86.09%,96.63%,82.42%。城建、國土、農業、房地產等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規劃、地籍管理等工作,近三年學生就業率高達99%。
【發展前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城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作為資產在投資領域乃至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促進有限的土地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均需要大量土管專業人才。
【優秀校友】周國員:1988年入學,江西省國土資源廳規劃處處長
謝花林:1996年入學,江西財經大學生態研究院教授/博導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
【專業特色】該專業從江西農業大學優勢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土地遙感與信息方向發展而來,采用“3 +1”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加強實踐教學,將學科建設和科研應用于本學科人才培養,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形成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師資條件】教師22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講師12人。博士15人碩士3人;江西省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2人,江西省教學名師2人,江西農業大學優秀教師2人。教輔人員2人:高級實驗師1人。
【培養目標】掌握地理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熟練運用地理學、現代測繪學、計算機科學、土地科學、資源科學、生態學等綜合理論知識開發各類專業地理信息系統的能力。
【核心課程】地理學,計算機科學,測繪科學,土地資源管理
【主要課程】經濟地理學、地圖學、遙感圖象處理、GPS原理與應用、空間數據庫及設計、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數字地球概論、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應用等。
【學制年限】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考研升學】近三年(2016-2018)升學率分別為20%,15.79%,27.91%。
近三年畢業生111人,考取研究生24人,升學率21.62%。
【就業去向】近三年(2016-2018)就業率分別為86.67%,78.95%,88.37%。科研和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國土、水利、交通、城建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相關的空間數據生產、測繪遙感應用、GIS設計開發、地理信息的社會化服務等工作。
【發展前景】2018年全國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預計超過6200億,占全球產業總產值達27%,國家戰略需求持續增加、社會需求旺盛、科技創新政策和高新技術驅動將為本專業學子提供更多現代化的、高收入的就業崗位。
【優秀校友】鄒俊華:2009屆畢業生,江西省煤田地質局測繪大隊規劃院副院長;周克昊:2010屆畢業生,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
【專業特色】培養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已在省內外、國內外農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在切實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江西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師資力量】專職教學和科研人員21人,教輔人員3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講師10人、助理研究員1人、高級實驗師1人、實驗師2人;博士學位19人、碩士學位2人、學士學位1人,在讀博士2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9人;年齡45歲以下教師占45.8%;其中全國模范教師1人、江西省優秀教師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贛鄱英才555工程”2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人,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校“青年教授”1人、校“未來之星”3人。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核心課程】植物營養學、土壤學、植物營養與肥料
【主要課程】土壤學、植物營養與肥料、土地資源學、土壤農化分析、環境質量分析與監測、農業環境學、水土保持學等。
【學制年限】四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考研升學】近三年(2016-2018)考研升學率分別為23.18%,32.35%,46.34%。
近三年畢業生108人,升學率36.11%。
【就業前景】近三年(2016-2018)就業率分別為81.25%,85.29%,82.93%。土地、農業、農資等部門從事農業資源管理與利用、土壤培肥與改良、生態農業、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植物營養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發展前景】該專業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等合作機制,學科發展緊跟國際前沿,在國內同行中具有較高影響力,為學生繼續升學或就業提供很好平臺。
【優秀校友】倪才英,1990屆畢業生,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盧小勇,1997屆畢業生,樟樹市市政府副市長
環境工程專業
【專業特色】創建于1998年,是江西省品牌專業,以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為特色,傳授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
【師資條件】目前教師15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講師7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碩士3人、學士3人。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系統保護、工程設計等方面基本知識和技能,有較高信息處理和開發創新的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水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學概論。
【主要課程】環境學概論、環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等。
【學制年限】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考研升學】近三年(2016-2018)考研升學率分別為27.08%,31.91%,28.85%。
近三年畢業生147人,升學率達29.25%。
【就業去向】近三年(2016-2018)就業率分別為73.92%,76.60%,86.54%。環保、規劃等行政部門;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工礦企業,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發展前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每年環境投入提高。環境工程發展和應用前景非常看好,就業市場人才供不應求。
【優秀校友】陶琨,1999級環境工程專業,江西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環境科學專業
【專業特色】以環境科學專業為主干課程體系,兼顧農學和生態學課程體系,建立富有農業院校特色的環境科學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師資條件】目前教師15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講師7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碩士3人、學士3人。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環境科學專業基礎理論,具有評價環境質量、環境規劃和管理決策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核心課程】環境監測、環境生態學、環境學概論、環境規劃學(雙語)、環境影響評價。
【主要課程】定量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環境科學專業導論、環境生態學、環境監測、環境化學等。
【學制年限】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考研升學】近三年(2016-2018)考研升學率分別為25%,61.76%,33.33%。三年畢業生110人,升學率達38.18%。
【就業去向】近三年(2016-2018)就業率分別為93.75%,94.12%,88.10%。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保護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
【發展前景】近年環境科學人才供不應求,就業前景較好。
【優秀校友】王啟元,男,2007級,現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農業水利工程專業
【專業特色】該專業在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城市園林灌溉技術、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水土環境、城市水利工程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特色,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擇業競爭能力及較寬的就業適應能力。
【師資條件】目前專任教師8人,其中碩士生導師2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學位6人。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水利、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及農業水土工程學科的相關知識,掌握農業水利、水電、水保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試驗研究的基本技能。
【核心課程】水泵及水泵站、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學、工程概預算、水利工程施工
【主要課程】水力學,工程水文學、水利工程施工、灌溉排水工程學、水工建筑物、水泵及水泵站、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水生態工程學。
【學制年限】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考研升學】近兩年(2017-2018)考研升學率分別為13.51%,41.30%(2016年無畢業生)。2018屆畢業生53人,升學率達35.84%。
【就業去向】近兩年(2017-2018)就業率分別為81.08%,95.65%(2016年無畢業生)。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和教學,可在水利、水電、水保及農業資源開發與管理部門從事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和科研等工作。
【發展前景】該學科由以農業生產服務為中心內容,擴展到城市供水、城市綠地灌溉、城市污水處理及防洪、城市噴泉設計、跨流域調水、水利現代化等領域,它在解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水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
旅游管理專業
【專業特色】該專業是隨著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旅游產業的發育而建立的新的應用型學科。本專業堅持教學科研與實踐并重,立足江西,面向全國,積極為政府旅游主管部門和旅游企業培養人才及提供咨詢服務,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師資力量】目前專業教師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6人,具有博士學位4人,在職攻讀博士4人,碩士2人。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現代旅游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國際視野、管理能力、服務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核心課程】旅游學、管理學、經濟學、休閑學、地理學、生態學等。
【主要課程】管理學、旅游經濟學、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接待業、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學概論、休閑學、旅游法規、旅游生態學等。
【學制年限】四年,授予管理學學士
【考研升學】近三年(2016-2018)考研升學率分別為7.69%,6.94%,10.34%。三年畢業生110人,升學率達38.18%。
【就業去向】近三年(2016-2018)就業率分別為79.49%,81.94%,86.21%。在風景名勝區或自然保護區、旅行社或公司、大中專院校從事管理和服務、教學科研等工作。
【發展前景】中國旅游就業是世界第一位的,到2020年中國年接待1.37億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同時2020年出境人數接近1億,位列世界第四。因此我國對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有很大缺口。
【優秀校友】夏斌,2006屆畢業生,江西聯勝旅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斌,2007屆畢業生,吉水縣旅游發展委員會行業監管股股長。
旅游管理(茶文化與休閑旅游專業)
【專業特色】旅游管理專業(茶文化和休閑旅游方向)是江西農業大學新型專業,應召“旅游+”模式,基于江西農業大學以農為本特色,創新傳統產業與服務業相結合,實現旅游與茶的結合。與江西茶職院合作辦學,把婺源的地方優勢特色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利用婺源良好的旅游資源促進實踐教學;同時將旅游注入到茶產業中,利用旅游視角開發茶產業。
【師資力量】目前專業教師18人【婺源茶學院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講師12人,具有博士學位4人,在職攻讀博士4人,碩士學位7人。
【培養目標】培養有良好人文素養和熟知管理學、休閑學與文化學知識;掌握茶制作與品評技術;具備以茶藝為核心的茶文化綜合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茶品牌策劃與茶文化國際交流能力的創新型與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旅游學、經濟學、地理學、生態學等。
【主要課程】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休閑學、旅游與茶文化、茶藝、茶道藝術、制茶學、茶學概論、旅游規劃與開發等。
【學制年限】四年,授予管理學學士。
【就業去向】畢業生從事茶葉加工技術與質量管理、茶藝表演與創作、茶企業品牌營銷與策劃、茶文化教育與培訓等工作。
【發展前景】我國茶園種植面積大,依托茶葉產業帶來的旅游熱,可以大力推廣“茶文化旅游”,同時開辟更為廣闊的茶葉旅游市場和茶文化旅游市場,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