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一流科學研究支撐創新人才培養
一流科學研究 支撐創新人才培養
多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堅持“頂天立地”的指導思想,立足于學校與學科的科學定位,著眼于國家重大需求,服務于行業和企業的重大創新和技術開發,探索出了具有華理特色的科技創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移”的大科研體系。
基礎研究扎實穩定。“十二五”期間,學校SCI“表現不俗”論文數、SCI學科影響因子前1/10的期刊論文數持續增長,學校排名穩定在全國高校25名左右。在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2016自然指數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中,學校位列全球科研機構第130名(全球高校第112名)、國內高校第15名。2016年,學校SCI卓越論文比例達到55.7%,在SCI卓越論文數TOP30高校中排名第2。2017年,田禾、唐漾2位教授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11人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
技術研發碩果累累。學校現有9個國家級重點科研基地、24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7個111引智基地、成立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學校每年承擔各類研究課題1900多項。歷年來,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65項,省部級科技獎勵700多項,取得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2014年,涂善東等研究的“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與維護”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劉海峰等研究的“單噴嘴冷壁式粉煤加壓氣化技術關鍵裝備開發及應用”獲上海市首個技術發明特等獎。
成果轉化成效顯著。學校現有6個校外研究院和28個校企聯合科研機構,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高新成果轉化中心,是全國首批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被評為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十二五”期間,學校申請專利數1933項,授權專利數1736項,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50%。近年來,學校先后與泰國凱利公司合作實施年產14萬噸氯化鉀技術轉移項目、與韓國TENT公司簽訂煤氣化技術許可合同等,大批創新成果和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