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醫科大學醫學影像系
醫學影像系
院系概況
醫學影像系成立于2005年,隸屬于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F有醫學影像學、醫學影像技術兩個本科專業。有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腫瘤核素診療、臨床影像診斷、臨床超聲診斷、微創介入治療、影像技術5個主要穩定的研究方向。有校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四川省衛生廳臨床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各1個?,F有20余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作為實習基地。
醫學影像系專家團隊中現有正高職稱10人,副高職稱17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1名,校外兼職導師11名;有博士7人,碩士58人。有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名,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2名,四川省衛生廳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名,全國各專業委員會委員或青年委員13名,四川省相應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名、副主任委員6名。
醫學影像系近5年來承擔國家、省部、廳局級等各級科研課題5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省部級課題27項,科研經費400余萬元,并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設項目500萬元專項資助。發表論文近400篇,其中SCI收錄30余篇。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廳局級及市級科技進步獎一~三等獎10余項次,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各2項。主編或參編教材、教參和專著24部,其中主編或副主編衛生部、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規劃教材5部。
三、專家團隊
舒健,博士,副教授,醫學影像系主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科主任,碩士生導師。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感染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放射學專業委會委員,磁共振學組副組長,瀘州市醫學會放射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臨床影像工作,熟悉MRI、CT及X線診斷,擅長腹部及MRI影像診斷。
主研四川省科技廳、衛生廳課題各1項,西南醫科大學校級及醫院課題各1項;參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SCI收錄4篇。
唐光才,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影像系黨總支書記,醫學影像系影像診斷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省級重點培育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十二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關懷與治療工作委員會艾滋病臨床影像學組委員第二屆委員;中國卒中學會醫學影像分會首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神經放射專委會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普通放射裝備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放射學專業委員會第五、六、七、八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放射科醫師專科委員會第一、二、三屆委員。
主編、參編教材、講義和專著14部,發表論文80余篇,獲得省級、市科技成果獎一~三等獎7項次,指導碩士研究生畢業30余名。
陳躍,二級教授,醫學影像系核醫學教研室主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醫學會核醫學專委會第七屆主任委員,四川省核醫學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委員、PET學組副組長、兒科核醫學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獲得華夏醫學獎1項;第三屆“中國核醫學醫師獎”。研究成果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均排名第一)。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課題12項,并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發表SCI論文46篇。
李明星,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影像系超聲醫學教研室主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超聲診斷科主任,西南醫科大學醫學影像系實驗室主任。碩士生導師。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省級重點培育學科超聲醫學方向帶頭人;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協會超聲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委員;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淺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聲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超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超聲專科委員會副會長;四川省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理事;瀘州市超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瀘州市第五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16年“感動醫院十大人物”;西南醫科大學第五屆 “金教鞭”獎;“天使之星—2013四川我最喜愛的健康衛士”;瀘州市“十佳醫技人員”等榮譽。指導碩士研究生畢業25余名。發表論文80余篇,“超聲新技術監測腎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獲得瀘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四川省醫學科技二等獎。
張春銀,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影像系副主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副主任兼核醫學科黨支部書記,碩士研究生導師。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省衛生廳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省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常委,四川省腫瘤防治聯盟甲狀腺專委會常委,四川省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委員,四川省抗癌協會淋巴瘤專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放射性核素介入及靶向精準治療工作委員會委員。
擅長甲狀腺疾病(甲亢、甲低、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腫瘤骨轉移、血管瘤、瘢痕等疾病的診治及PET-CT、SPECT-CT影像診斷。
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科研課題10余項,參加學術交流40多次,獲發明專利1項,瀘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主編和參編專著4本。
李玉偉,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影像系介入放射學教研室主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介入醫學部部長,碩士生導師。
中國腫瘤介入專委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介入專委會委員;四川省腫瘤介入專委會副主委;四川省醫師協會介入專委會副主委;四川省腫瘤微創介入專委會常委。
從事臨床介入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擅長各類疾病的介入治療。曾先后到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進修介入技術。在全國各種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目前承擔衛生廳課題一項,及院級課題一項,培養碩士研究生13人。
韓福剛,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川省醫師協會放射科醫師??莆瘑T會第一、二、三屆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學會專業委員會放射專業委員會第四至八屆委員會委員,第七、八屆常委,四川省放射學質量控制中心省級專家組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CT工程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放射學實踐》雜志編輯委員會編委。
從事放射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持放射科臨床醫療工作,主持每日晨疑難病例讀片會診會,每年審簽疑難影像診斷報告800-1000人次。掌握放射學專業的最新臨床實用診療技術:CT冠脈、血管、灌注成像,MR功能、灌注、波普、血管、彌散、磁敏感、水成像以及類PET技術等。每年參加醫院內臨床科室間會診30-50次,每年參加瀘州市司法鑒定20-30次。近5年參加四川省等級醫院評審,二甲以上醫院共計20余家。
主要科研方向:磁共振診斷學。近5年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一項,省部級課題5項,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0篇,其中SCI收錄3篇。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20名,在讀研究生6名。主講臨床專業本科生《醫學影像學》,醫學影像專業《MRI診斷學》,年授課100余學時,年授課對象1500余人。
蘭永樹,教授,主任技師,醫學影像系影像技術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七屆委員會繼續教育部委員,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五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四川省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委員,瀘州市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
擅長醫學影像技術及其在疾病診治過程中的靈活運用,尤其對血管性病變的CT血管造影(CTA)及輻射防護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造詣。
先后承擔各級科研課題6項,參研課題多項,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30余篇,參編國家衛計委“十三五”規劃教材《醫學影像信息學》1部,《醫 學影像技術實驗教程》1部。
黃新文,教授,主任醫師,四川省醫學會放射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胸部專業學組委員,瀘州市醫學會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瀘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事影像診斷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近30年。熟練掌握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及部分罕少見病的X線、CT及MRI診斷,擅長CT診斷學,尤其是對眼眶疾病及心胸疾病的CT診斷有獨特的見解和頗深的造詣。在《臨床放射學雜志》、《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參編教學專著2部,主持和參加各級科研課題4項。作為主研《64層螺旋CT無創性血管成像臨床應用研究》獲2014年度四川省醫學科技二等獎;作為項目負責人《眼及眼眶病變的臨床及CT應用價值研究》獲2009年度瀘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陳東,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瀘州市放射專業委員會委員;瀘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放射專業委員會委。
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20余年,具有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工作有經驗,擅長MRI診斷,尤其對肌骨系統疾病影像診斷有頗深的造詣。2002年3月至9月赴上海瑞金醫院進修MRI技術及診斷半年,2013年9月-12月在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進修3個月。1997年6月晉升為主治醫師,2004年4月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12年3月晉升主任醫師。1996年至今在研究生、臨床本科、影像本科等各層次教學中擔任主講教師,教學成績突出,并多次在各類教學比賽中獲獎。
主研方向為肌骨系統疾病影像診斷;先后承擔和完成了包括《磁共振波譜分析對糖尿病肌病骨骼肌代謝的研究》、《關節軟骨病變的MRI臨床應用研究》等項目在內的科研課題兩項,迄今共發表論文26篇。
夏紀筑,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超聲醫學科副主任(心臟超聲科主任),超聲醫學教研室副主任。
四川省衛生計生委第十一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第一屆超聲治療及生物效應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心血管超聲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全國委員,四川抗癌協會第一屆腫瘤超聲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超聲醫學專業委員第八屆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瀘州超聲分會副主任委員。
主要從事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風心病等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臟病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尤其擅長先天性心病介入治療、人工心臟起搏器安裝、風心病等治療前的超聲診斷及術后超聲評估。
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1項,四川省科技廳科研項目2項,四川省衛生廳科研項目1項,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重慶市博士后面上項目1項,學院科研項目2項。已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收錄10余篇,SCI 收錄4篇,多篇研究論文參加大會交流,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
陳光祥,博士,副教授,西南醫科大學醫學影像系影像診斷教研室副主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國際醫學磁共振學會會員,國際華人磁共振學會會員,中國精準醫學模式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四川省放射學會青年委員,多個國際期刊審稿人。目前以大腦結構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經、精神疾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發表論文約40篇,其中近3年發表SCI、Medline收錄論文10余篇。研究成果分別在全球放射學領域頂級會議北美放射學年會(RSNA)、歐洲放射學年會(ECR)、國際醫學磁共振年會(ISMRM)作大會報告,主持或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衛計委等各級課題近10項,獲得四川省醫學科技二等獎、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何曉鵬,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在讀博士,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十四屆委員會肌骨組青年委員
從事影像診斷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10多年。熟練掌握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及部分罕少見病的X線、CT及MRI診斷,比較擅長中樞神經系統及骨關節疾病的影像診斷。
在《臨床放射學雜志》、《實用放射學雜志》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主持和參加各級科研課題4項。參與項目《磁共振在腦腫瘤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獲2013年度瀘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劉楠,博士,講師,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工作,四川省核醫學青年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核學會委員。目前以腫瘤靶向新型分子探針的制備和正電子藥物的臨床轉化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一項,市廳級基金兩項。
張偉,博士,主治醫師,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副主任。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核學會核醫學分會青年委員,68Ga顯像與精準診療工作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核醫學分會委員。目前以PET/CT腫瘤顯像、新型正電子探針的臨床轉化為主要研究方向,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SCI 8篇),通訊作者1篇。研究成果分別在美國核醫學年會、世界分子影像大會等作大會報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各類省部、市廳級課題6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各類基金8項。參編專著各類專著3部。獲得華夏醫學科技三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及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蔡亮, 副教授 ,醫學碩士,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四川省醫學會核醫學專委會秘書;四川省醫學會核醫學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參編教材、講義和專著、科普讀物數部,發表論文20余篇。擔任的主要課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及影像本科專業《核醫學》。主要研究方向:PET/CT、SPECT/CT影像診斷與分析;甲亢、甲癌的綜合治療;近年參與國家、省、廳級科研課題3項,主研院級課題2項。
王慶慶,女,博士,主治醫師。瀘州市醫學會超聲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近3年發表各級論文10篇,其中SCI 4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主持四川省衛計委課題1項、西南醫科大學校級課題1項。
四、優秀教師
【教學名師 金教鞭】
李明星:瀘州市第五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獲得西南醫科大學第五屆 “金教鞭”獎;
鄭 婷:2017年,參加醫學影像系第一屆課堂教學大賽獲得青年組“一等獎”,并代表醫學影像系參加學校第六屆“金教鞭之星”課堂教學比賽獲得 “瀘州老窖第六屆‘金教鞭之星’獎。
【良師益友】
唐光才:2017年,被評為西南醫科大學 “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生管理先進個人”。
五、重點學科、實驗室介紹
醫學影像系現有醫學影像診斷、醫學影像技術、超聲醫學、核醫學和介入放射學5個教研室;有超聲診斷實驗室、影像診斷實驗室和分子影像實驗室3個實驗室。本學科現有腫瘤核素診療、臨床影像診斷、臨床超聲診斷、微創介入治療、影像技術5個主要穩定的研究方向。
本學科點現有的診療設備及其布局情況如下:
放射科目前擁有3.0T和1.5T MRI各1臺,128層、16層、4層螺旋CT各1臺,DSA3臺,數字胃腸機2臺,DR7臺,數字化乳腺機1臺,價值過億,其中3.0T磁共振、128層螺旋CT均屬國內高端設備,分布于住院部醫技大樓。負二樓為MRI檢查室(2臺),負一樓為影像診斷室,一樓為CT檢查室(2臺),二樓為DR(3臺)和乳腺數字化攝片室,三樓DSA和數字胃腸機各1臺,四樓多媒體教室1間;門診放射科DR4臺,數字胃腸機1臺,16層螺旋CT(1臺),內科大樓DSA1臺,原綜合樓DSA1臺。
超聲科現有中、高檔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22 臺。其中GE vivi-7 、GE E9、LOGIQ-9,飛利浦IU-22 、IU-33,日立7500,阿洛卡ɑ-7彩超及FibroScan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總價值達3500多萬元。設備分布在門診、住院部、查體中心、手術室、ICU、輔助生殖中心等部門??砷_展超聲造影、術中超聲、術中腹腔鏡超聲、實時三維超聲、腔內超聲(經食道、經陰道、經直腸)、各種超聲引導下的診斷和治療(如:超聲引導下的經皮腎鏡、超聲引導下的乳腺腫瘤旋切術、超聲引導下的腎臟穿刺病理檢查等)以及超聲無創評價肝纖維化程度等新技術并設有床旁彩超檢查。
核醫學科擁有與項目運行和發展相適應的先進儀器和設備,包括帶TOF 技術的PET/CT 1臺、micro PET/CT 1臺(目前為西南地區唯一一臺),醫用回旋加速器1臺(能生產11C、13N、18F三種正電子放射性核素)、正電子藥物化學合成系統1套(能合成10種相關正電子放射性藥物)、高效液相色譜2臺、TLC 2臺、SPECT/CT 1臺、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及化學分析儀5臺等總價值6000余萬元設備。
六、科研成績與特色工作
(一)科研成績
醫學影像系科研成績斐然,近五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1項、省廳級課題資助28項,并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設項目500萬元專項資助;發表SCI收錄論文44篇,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四川省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廳局級及市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8項;主編或參編教材、教參和專著23部。
2017年,醫學影像系成功主辦瀘州2017影像技術沙龍;醫學影像技術教研室教師戴貴東赴日參加學術交流載譽而歸;醫學影像系(二)特色工作
2017年醫學影像系學生工作頗具特色。
1.2017年以來設立了“奧泰獎助基金”,為優秀學子提供學業資助;包括“奧泰獎助基金”在內,2017年共有621人次獲得國家、社會、學校等各種資助154.88萬元。學生助學金涵蓋院系所有貧困學生,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提供有力物質保障。
2.2017年主辦第一屆“奧泰杯”醫學技能大賽,增強學生規范操作、提高實踐技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醫學影像系《畫壁舞者》在“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黨走” 青春文藝晚會暨團內“五·四創先爭優”表彰大會晚會中榮獲“特等獎”和“最佳人氣獎”。
4.醫學影像系參加西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團委“朗讀者”大賽,學生團隊作品《兩個問題》榮獲“一等獎”,醫學影像系團總支獲殊榮“最佳組織獎”,學生科科長胡超老師的參賽作品《一封遲到的感謝信》獲得三等獎。
5. 2017年暑假期間,由學生科胡超老師帶隊的赴四川省鹽源縣“醫”路同行,心系涼山主題暑期社會實踐隊伍獲校級團隊立項,何龍老師帶隊的赴敘永古藺“吸毒與惡魔接吻、禁毒同天使攜手”禁毒社會實踐隊伍獲院系重點隊伍立項。禁毒小分隊獲學校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稱號。
6.醫學影像系易班分站被學校評選為學校2017 年易班建設工作先進集體。
七、其他
目前醫學影像系有二十余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作為實習基地,包括: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綿陽市中心醫院,南充市中心醫院,德陽市人民醫院,樂山市人民醫院,攀枝花市中心醫院,宜賓市第一、二人民醫院,自貢市第一、四人民醫院,內江市第一、二人民醫院,達州市中心醫院,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江津區中心醫院,涪陵市中心醫院,三峽中心醫院等。其中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有可用于各層次實踐教學的設備,包括256層螺旋CT 、128層螺旋CT、16層螺旋CT、4層螺旋CT、3.0T MRI、1.5T MRI、DSA、DR、CR、PET/CT、多功能ECT、彩色超聲診斷儀等。
歡迎莘莘學子報考醫學影像系!我們等著你!